山門
![]() 紅螺寺座北朝南依山勢而建,想進入寺廟山門要經過這樣一個石坡路,當地人稱礓嚓子。紅螺寺為什么不修成高大的臺階,而修成這樣的斜坡,這有幾種說法,一是皇帝說,如果是高大的臺階,不便皇帝車轎的行走,所以修成這樣;二是廣長舌說,廣長舌相是佛身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又稱廣長輪相、長舌相、廣長舌、舌相,這種舌相有兩種表征:①語必真實。②雄辨無礙,能折服任何人而沒有人能超越他。因此,佛教稱門前的臺階為廣長舌,也就有兩重意義:①本寺弘傳的,是佛祖的真正法理,句句誠實,沒有虛誑。②本寺秉持佛法,普度眾生,猶如佛出廣長舌,澤被眾生,光照世界,無苦不度,無生不化。紅螺寺門前的廣長舌,巧借自然地勢,建成一條坡度25?、寬二丈、長五丈的坡道,路面不造臺階,而以石條鑿出反齒鋪成坡,而使其外觀更接近舌面的造型,形象地表現出廣長舌相的特征。這種廣長舌的設計形式和形制規模,是最能準確表達佛教精神的造型語言,在國內大小寺廟中都不多見,因此它成為了紅螺寺的建筑特色之一;三是恭敬說,人們在走這條斜坡路時,肯定要彎腰低頭,表達了對佛祖的恭敬之情。 |
? 佛教寺院的外門或正門,被稱作“山門”,這是因為寺院大多建在山林中的緣故。山門一般為三門并立,習慣稱“三門”。為何要“三門”并立呢?三門是為了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佛教認為,入佛門就是入三門,入三門就是入三解脫門,入三解脫門就是入涅槃門,其中寓意顯而易見。作為寺院的門戶,山門是佛界和俗世的交界處,它以三門并立的雄姿出現在僧俗面前,顯示了佛門的神圣不可侵犯。 紅螺寺有著1600余年的悠久歷史,在歷史上它曾經叫過大明寺,明正統年間(公元1437年),皇帝來寺降香,在這看到佛頂放光,龍顏大悅,特親筆賜寫“護國資福禪寺”的寺名,鐫刻于寺廟山門上保存至現在。但因紅螺仙女的美好傳說,紅螺寺這個俗稱傳的越來越廣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