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的紫藤寄松,春末夏初古剎最美的邂逅

? ? ? ?在大雄寶殿后有“一松二藤”相伴而生。松高6米,枝分9杈,平直地向四面伸展,如張開的一把巨傘,蔽日遮天,覆蓋面積近400平方米,這就是著名的紅螺寺三絕景之一的“紫藤寄松”。

? ? ? ?如今紫藤花依舊綻放,是每年春末夏初古剎最值得關注的期待~

? ? ? ?民諺有“藤纏松,松難生”的說法,本是相克的植物,在紅螺寺特定的環境下,相互支撐,令人叫絕。

? ? ? ?兩株碗口粗的藤蘿虬龍般纏松而上,松藤相依,和睦相處,相得益彰,松樹給藤蘿以力量,藤蘿為松樹添嫵媚。

? ? ? ?每年五月,藤蘿花綻放,串串瑪瑙般紫色的藤蘿花與翠綠的松針相映生輝,猶如一片祥云,飄浮寺院,蔚為壯觀。

? ? ? ?除了極具審美情趣的觀賞價值外,此景也隱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 ? ? ? ?在元代云山禪師住持紅螺寺期間,在“紫藤寄松”奇景西側的配房中建“螺峰書院”。每年春季,牡丹、紫藤花開季節,紅螺寺以“螺峰書院”的名義邀集京城各寺長老、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到寺院賞花論道、吟詩對句、寫書作畫,畫竹、詠松、詠紫藤,將紅螺寺的佛家園林與民間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以廟會的形式,舉辦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集會。到了清朝已發展成為京城等級很高、形式最為高雅脫俗的傳統文化盛會。

? ? ? ?以寫字繪畫為道,修禪修心,以紅螺寺文化活動促進區域文化交流融合,帶動提升地區整體文化品位,使蘊含悠久歷史、人文古韻及佛家苑林藝術的紅螺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揚。

? ? ? ?元代《紅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微風夜聽金鋃鐺,諸天衛法藤蘿旁”。紫藤寄松之景,至少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 ? ? 時至今日?,站在滿架的紫藤花下,靜靜冥想,用心聆聽,似仍能夠感受到在幽幽禪境之中,文人墨客揮毫潑墨,花香盈袖的詩情意蘊。

? ? ? ?此刻的我們,在感嘆蒼松古藤春花古韻之美的同時,它所傳達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和感悟。

紅螺文化書院

紅螺文化書院

位于紅螺寺中軸院東側,主要職能是從是紅螺寺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開發、舉辦書畫、詩詞等筆會、對外進行文化交流等活動。

紅螺字畫展

文化書院下設總面積約為400平米的懷柔文物精品展和書畫展兩個展廳,展廳內常年舉辦懷柔區精品文物、舍利展和書畫作品展。
“紅螺文化書院”前身是“螺峰書院”。“螺峰書院”是古代懷柔歷史上唯一的民間文化機構。古時每當初春玉蘭、海棠、牡丹,紫藤相繼開花,紅螺寺都要舉辦踏春賞花活動,由住持發帖邀請附近的寺院長老、士紳、施主等來寺游園賞花,因此成為懷柔地區第一雅事。直到民國時期,此風仍很盛。賓客們踏青賞花、品茗閑坐之際,吟詩作賦、唱和邀對,極盡風雅。紅螺寺及時收集這些詩詞和墨寶,并整理結集及冊,在每年游園活動后,眷抄多份送給與會賓客以為紀念。因為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各界名流雅士積極參與,久之便形成一項固定的會事,遂公議成立“螺峰書院”。

紅螺字畫展
紅螺字畫展

詠紅螺寺古今詩選

詠紅螺寺古今詩選

紅螺寺楹聯選登

紅螺寺楹聯選登

紅螺寺文化長廊

紅螺寺文化長廊

坐落在“御竹林”東側的“紅螺寺文化長廊” 長350 延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設有戲臺和小廣場。復建的“紅螺寺文化長廊”為仿古式建筑,灰墻紅窗、雕梁畫棟,與景區建筑風格相得益彰,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紅螺寺文化長廊”將展出紅螺寺詩詞楹聯、風光圖片、影視資料、文物拓片等內容。其中“紅螺寺文化長廊”的彩繪圖案,集中表現了紅螺寺景區“千年古剎 皇家寺院 佛家苑林”的內涵特點。

紅螺山紅螺寺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古剎,有著1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它的開山緣起,可以追溯到中國佛教初興的東晉時代,是中國北方佛教的發祥地和佛教叢林。從東晉后趙帝王到清朝的多位皇帝,每個朝代的皇室都與紅螺寺有著密切的關系,千余年來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地位。

????“寺古園林大,樹古花氣濃”——紅螺寺佛家苑林獨具古樸、莊嚴的禪境之美。茂林修竹,珍花異卉,松柏翠竹掩映下的青磚素瓦與苑林融溶合一,悠然而成清靜佛國。紅螺寺獨占地理風水之妙,具足自然環境之美,歷經千年而始終興盛不衰。
西域僧,感夢千里尋圣地

彩繪之——西域僧,感夢千里尋圣地
紅螺寺的開山鼻祖佛圖澄,是以“神異”著稱的第一個僧人。據《高僧傳》記載,他是一位精通咒術、了悟禪機,能洞察過去預知未來神通廣大的高僧。西晉末年,佛圖澄由于感夢來尋找中國北方佛教發祥地,二十余年無果。東晉咸康四年他跟隨后趙石勒、石虎北征段遼來到漁陽城(現懷柔地區),發現紅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動雙翅的大鵬金翅鳥,下有佛祖成道時“觸地印”瑞像,此山暗契圣教,瑞顯佛儀,恰合他感夢之境,于當年創建此寺,起名“大明寺”,即現在的紅螺寺。

顯神靈,石虎趁機坐皇位

彩繪之——顯神靈,石虎趁機坐皇位
后趙皇帝石勒死后,紅螺山地區一狀如虎形的石頭夜間放光顯靈,其侄兒石虎便借此大做文章說“此乃天意,這是上天在昭示我石虎為天子,”就這樣心安理德的當上了皇帝。

撥庫銀,唐皇擴建大明寺

彩繪之——撥庫銀,唐皇擴建大明寺
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根據《中庸?哀公問政》中“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的寓意,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上實行“懷柔政策”,使其歸附自己,這是自漢代以來首次將“以戰為主”改為“以和為主”的政策。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數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內遷到懷柔桃谷山定居。唐皇朝撥款,將紅螺寺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希望紅螺寺能為皇室社稷降祥賜福,以求國泰民安,民族和諧,天下統一。

擴影響,金派高僧主禪寺

彩繪之——擴影響,金派高僧主禪寺
金世宗完顏雍在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將當時皇室最權威的大圣安寺住持高僧佛覺禪師派往紅螺寺做主持,以示金朝皇恩浩蕩,金皇統治如佛之慈悲。佛覺禪師在紅螺寺講學多年,法席盛大。

保寺院,元主賜安《榜示碑》

彩繪之——保寺院,元主賜安《榜示碑》
在元代成吉思汗時期,為保護紅螺寺,以法典《大扎撒》為依據,發布鐫刻“榜示碑”并安放于寺廟山門墻上。“榜示碑”概述了紅螺寺本系皇家寺院,是為皇室祈壽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對本寺非理搔擾,并確定了寺廟的界限和土地樹木等,不得侵占、砍伐。

修寺院,云山禪師求歸隱

彩繪之——修寺院,云山禪師求歸隱
元代的云山禪師是主持皇室祠廟大圣安寺的高僧,經常受到皇帝的召見和請教,云山當時還領有榮祿大夫大司空的官銜,是皇上的政治顧問,常解答皇帝對有關時政的咨詢。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皇上恩準云山大師歸老紅螺寺。云山大師到紅螺寺后用累朝所賜金銀珍寶,又向社會募集部分銀兩,再次修繕了紅螺寺。

修佛學,甘澗峪里建寺院

彩繪之——修佛學,甘澗峪里建寺院
因為紅螺寺是北方佛教的發祥地,是十方常住寺,同時還是云游僧人學習進修佛學知識的寺院,使得來這里學習的僧人非常多,所以在紅螺寺西側的甘澗峪溝內建有寺廟群,號稱“二十四廟七十二庵”,都是紅螺寺所管轄的下院。

為成婚,皇室出資再重修

彩繪之——為成婚,皇室出資再重修
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的大姐順德長公主大婚,皇室為成婚大禮大修佛事,出資重修了紅螺寺。

現瑞祥,英宗御封資福寺

彩繪之——現瑞祥,英宗御封資福寺
明正統年間,皇帝英宗朱祁鎮來寺降香,在看到佛頂放光后,認為是護國賜福的祥瑞之像,龍顏大悅,特親筆賜“護國資福禪寺”的寺名,現此名仍刻于紅螺寺山門上。

傳佛音,熹宗又賜《大銅鐘》

彩繪之——傳佛音,熹宗又賜《大銅鐘》
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于天啟五年(公元1626年)賜紅螺寺一口“天啟大銅鐘”, 至今已有著370多年的歷史,現存放于紅螺寺大雄寶殿內。大銅鐘上鐫刻皇帝敕賜的鐘銘為:

堂堂神器,精練質鋼。
巍乎法相,赫赫聲揚。
音間天地,律合陰陽。
四方維則,和鳴鏘鏘。
晨昏是賴,朝禮未秧。
鎮護神京,永奠安康。
題匾額,多爾袞題《大光明藏》

彩繪之——題匾額,多爾袞題《大光明藏》
清攝政王多爾袞為保大清江山永固,朝拜紅螺寺后親筆題匾《大光明藏》并掛于大雄寶殿。后匾額隨大殿拆毀而遺失。

觀新竹,康熙駕臨紅螺寺

彩繪之——觀新竹,康熙駕臨紅螺寺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康熙帝圣駕紅螺寺降香,在寺前竹林西側的山亭中設御座賞竹。后懷柔知縣吳景果寫詩《竹下作》:“……六百一十有三桿,特令中官記其數……”反映了康熙皇帝賞竹時的情景。

固廟產,嘉慶年立“四至碑”

彩繪之——固廟產,嘉慶年立“四至碑”
清嘉慶年間為了保護紅螺寺廟產,在大雄寶殿前設立了“四至石碑”,碑文中明確紅螺寺八個方向的范圍界限。此碑現仍立于紅螺寺大雄寶殿前。

凈土宗,兩代祖師弘佛法

彩繪之——凈土宗,兩代祖師弘佛法
從東晉到民國時期,我國佛教凈土宗共出現十三代祖師,而最后兩位祖師均與紅螺寺有緣。第十二代際醒祖師,在紅螺寺創建凈土道場,講經說法,四方學者云集,紅螺寺成為僧人參學佛法的進修學校,使紅螺寺道場香火旺盛,世稱“凈土門庭首推紅螺焉”;第十三代印光祖師,因聞紅螺寺為專修凈土的道場,在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從湖北竹溪蓮花寺千里迢迢來紅螺寺求習凈土。在慕蓮法師的幫助下追尋徹悟醒公祖師遺跡、遺訓,一心學佛,深入研究紅螺寺念佛法門,凈業大進,六年后往普陀山法雨寺繼續深研佛法,并對眾開示,弘揚凈土法門,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

行善事,舍粥、施藥、《福田制》

彩繪之——行善事,舍粥、施藥、《福田制》
清嘉慶年間,際醒大師在紅螺寺創建凈土道場,弘揚佛法,救世度人。大師苦心經營勤儉持寺,募置大量土地為永久之計,創造并實行了“福田制”這一善舉。當時紅螺寺共擁有約360頃的田地,把這些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給農民耕種,紅螺寺用收取的廉價租金除部份供自用外,其余的均用于為百姓做善事。在實行“福田制”之外,還在寺內設“舍粥場”賑濟孤貧;每年臘月二十五為附近窮苦百姓送包餃子的白面;開設藥房炮制觀音普濟丹,舍藥救人。“舍粥、關面、施藥”三件善事也形成制度,并長期堅持下來。紅螺寺“福田制”和“三善事”等善舉的實施,維護了一方平安,造福了一方百姓。

拜紅螺,慈禧暢游賜重寶

彩繪之——拜紅螺,慈禧暢游賜重寶
清末慈禧太后也曾朝拜過紅螺寺,對紅螺寺神奇的“竹林”、“古銀杏”和大殿后的“藤纏松”景觀贊不絕口。在寺南的青龍山觀看寺廟全景時,發現紅螺寺群山環抱、藏風聚氣、祥云籠罩,是一處風水寶地。慈禧太后許愿希望香火旺盛的紅螺寺能保佑大清江山,并重賞了紅螺寺。慈禧寫了“福”、“壽”兩個大字,掛于寺院東跨院的客堂,回宮后不久又差人送來了“四扇玉屏風”、“九曲蓮花燈”兩件重寶,玉屏風擺在了客廳里,蓮花燈掛于大雄寶殿內正中的釋迦牟尼像前。

十五年,再修紅螺寺和下院

彩繪之——十五年,再修紅螺寺和下院
歷經千年滄桑的紅螺寺,幾度遭受重創。解放后一度被易為學校,寺廟的核心建筑大雄寶殿于1972年被拆毀,集中存放在殿內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經等盡數丟失,文物保護區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舊不堪。紅螺寺景區從1990年開始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建設,逐步修復修繕了殿堂、羅漢園、觀音寺等,開辟了旅游線路,大量植樹栽花綠化美化環境,不斷增加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同時還投巨資在紅螺山西側復建了“山西庵”、“三皇廟”、“朝陽寺”、“天溪庵”、“圣泉山觀音寺”等五處紅螺寺下院,并融入了“儒、道”等中國傳統文化,使紅螺寺佛教文化有了補充和延伸,“佛、儒、道”三教合一形成了紅螺山紅螺寺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內涵。經過十五年的不懈努力和傾力打造,紅螺寺現已發展成為一處集人文自然景觀、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的國家4A級景區,是北京市著名的旅游風景名勝區。

撞鐘

?撞鐘

撞鐘、念經和禮拜供佛一起,共同組成了寺院每天的行儀。寺院一般早晨和黃昏各打鐘一次,叫做“晨昏鐘”,喻義著一天的開始和結束。打鐘講究節奏,速緩,種聲抑揚頓挫,傳之既遠,回蕩不息。打“晨昏鐘”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零八下,為什么要打一百零八下呢?這是暗含一年的意思,因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加起來暗合一百零八。還有一種說法,百八鐘可去掉一百零八種煩惱,故有“聞鐘聲,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的說法。在寺院撞鐘,可寄予吉祥平安、幸福美滿、健康長壽等美好的愿望。
 

紅螺寺撞鐘頌
一家和睦 雙喜臨門
三陽開泰 四季平安
五谷豐登 六六大順
七星高照 八方進寶
九九大壽 十全十美

天啟大鐘

天啟大鐘

大殿內東側懸掛著一口大銅鐘,是紅螺寺保留下來的一件重要文物,這口大鐘為明代天啟乙丑年(公元1625年)皇帝御賜,名為“天啟大銅鐘”,已有著370多年的歷史。大鐘高為171.6公分,口徑為103.6公分,重約一噸,青銅材質,雙龍鈕,蓮瓣罩頂中,底邊有八卦方位圖形,鑄造工藝細致精美。鐘表滿布整部金剛經及誦經儀軌、誦經功德,二十藥叉、四大天王、五果六通阿羅漢、菩薩、諸佛名號等文字。大鐘共鑄造陽文6406字,補刻明熹宗朱由校敕賜鐘銘及造鐘人太監王體乾官職姓名共雙勾陽字89字,另內腔壁中部有鑄鐘工匠4人姓名,陽鑄10字,全鐘共6505字,字體均為楷書,字體清晰流暢,布局規整嚴謹。

我國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是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耀眼而神秘的明。明代青銅器制造是整個封建社會中最輝煌的時期。紅螺寺的這口鐘,其鑄造技術高超,字體、紋飾、圖案等線條細膩流暢,鐘壁曲線適度,壁厚設計科學,音色純正渾厚。大鐘整體一次澆鑄完成,表里沒有任何補鑄痕跡,鑄造工藝水平之高,即使以現代技術和裝備,也是很不容易達到的,是明代鑄造的大器中的精品。
有句俗語,幾乎人所皆知的,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句話現在對世俗來講有些貶義,但對寺院來講,打鐘、念經和禮拜供佛一起,共同組成了寺院每天的行儀。寺院一般早晨和黃昏各打鐘一次,叫做“晨昏鐘”,喻義著一天的開始和結束。打鐘講究節奏,速緩,種聲抑揚頓挫,傳之既遠,回蕩不息。打“晨昏鐘”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零八下,為什么要打一百零八下呢?這是暗含一年的意思,因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加起來是一百零八。還有一種說法,百八鐘可去掉一百零八種煩惱,故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出地獄,離火坑”的說法。

附:天啟大銅鐘敕賜鐘銘:

堂堂神器,精練質鋼。
巍乎法像,赫赫聲揚。
音間天地,律合陰陽。
四方維則,和鳴鏘鏘。
晨昏是賴,朝禮未央。
鎮護神京,永奠安康。

兩代祖師

兩代祖師

紅螺寺為十方常住寺,為我國北方佛教發祥地和佛教叢林,高僧頻出佛法超凡,千余年來在佛教界享有極高地位。中國凈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師和第十三代祖師均與紅螺寺有緣。

際醒祖師

1、際醒祖師(1741—1810)河北豐潤人,俗姓馬,字徹悟、納堂;號際醒,又號夢東,是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際醒祖師精通經史,二十三歲出家,遍習圓覺、法華、楞嚴、金剛諸經。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到紅螺寺創建凈土道場,時稱法門第一人。祖師專以凈土為悅,恒常講演,勸人念佛。四方學者云集,聲名遠揚。朝鮮等東南亞地區的僧人也不遠萬里,前來求經學道,至使紅螺寺聲名遠播,香火日盛。世人稱之為:“海內凈土首推紅螺焉”。際醒亦被奉為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其弟子整理出的《夢東禪師遺集》流傳至今。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十二月十七日,“際醒祖師面西而坐,手結彌陀印,安然圓寂。供奉七日,面目如生,慈和豐滿,白發變黑,光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毗,獲舍利百余粒。弟子尊師遺命請靈骨于普同塔內。”
一九九三年四月,懷柔縣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時,發現了際醒祖師舍利塔。經進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顆舍利和三顆牙齒。從此,紅螺寺珍寶——際醒祖師舍利子重現于世人面前,供人們瞻仰。
舍利——佛教界稱釋迦牟尼的遺體焚化后,結成的晶狀物為“舍利”。后來,人們把得道高僧圓寂后焚化結成的晶狀物,也稱之為“舍利”,舍利,又稱“舍利子。”
舍利分為三類:一、骨舍利,白色;二、發舍利,黑色;三、肉舍利,赤色。
印光祖師

2、印光祖師(1861—1940)俗姓趙,陜西 陽人。法號圣量,別號常慚愧僧。大師“初讀程朱書,受其辟佛之影響,病目幾喪明,得聞佛經,始悟前非。”后于二十一歲時,禮道純和尚出家。勤習功課,功讀發愿文和龍舒凈土文,從中悟出念佛及了生脫死之道,即專修凈土,心不離佛。
光緒二十三年(1887年),印光禪師26歲時聞紅螺寺為專修凈土道場,于是不辭萬里勞苦,從湖北竹溪蓮花寺來紅螺寺參學悟道。他如饑似渴地攻讀醒公傳授的遺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立大志一心念佛,六年后凈業大進。后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再后又至報恩寺,開始對眾開示,并設立凈土道場。為此,世上留下了:“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印光大師被譽為:民國以來第一尊宿,列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打金錢眼

打金錢眼

 

撞金錢眼頌
今撞金錢眼, 鐘響福財到。
消災又去邪, 平安添吉祥。

古代錢幣大多為圓形的孔錢,對于人在經濟上的發跡、財運亨通多說“你撞在金錢眼上了”,愿你在佛門圣地也“撞在金錢眼”上,從此“順順當當,福到財來”。

紅螺寺舍利?文物館

紅螺寺舍利?文物館

 

??? 紅螺寺舍利·文物館坐落在寺院區大雄寶殿東側的偏房內,是一個展示懷柔及紅螺寺悠久歷史文化的窗口。展館分為兩部分,際醒祖師舍利供奉瞻仰區和懷柔區精品文物展示區。精品文物展示區主要陳列懷柔區出土的部分銅器、瓷器、陶器、古錢幣、猛犸象牙等珍貴文物;際醒祖師舍利供奉瞻仰區供養著中國佛教凈土宗第十二世祖、紅螺寺清代高僧際醒祖師的舍利。整個展館布局精巧,內涵豐富。讓人們可以通過一件件展品,穿越時空隧道,了解懷柔歷史,感知古寺文化。

 

??? 展內供養的中國佛教凈土宗第十二世祖、紅螺寺清代高僧際醒祖師的舍利,是1993年4月,懷柔區文物管理所和紅螺寺管理處根據《夢東禪師遣集》記載,自寺院區東側普同堂地宮中清理發現的,當時共發現際醒祖師骨舍利十六顆,現館內供奉三顆供游客觀瞻。
???? 舍利是佛及得道高僧涅槃后火化肉身所得結晶體和遺骨。《金光明經》中說:“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舍利作為佛果之證,歷來得到人們的敬奉和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