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里的那片——“海”

紅螺寺寺前,有竹林上百畝,有竹數百萬株,四季常青是紅螺三絕景之一。

竹林的起源

紅螺寺的綠竹遠在元代就已結根寺內。據傳元仁宗時期,詔云山禪師從圣安歸老于紅螺寺,見寺將圮,盡捐前后所賜金帛,又重修紅螺寺,并整飭園林,在寺內栽竹種花,寺院為之改觀。且在當時已茂密蕃滋,圓勻竿森。

清程宗頤的《游紅螺寺》就記載有“古寺依瑤岑,森森竹徑深”的詩文。清縣吏吳景果的《紅螺山》,也寫有“瑯玕百個搖風細,瓔珞雙株帶雪妍”的佳句,且留下《紅螺寺竹下作》篇,專記此竹來始,并囑山僧補植勤護云云。

“御竹林”的由來

據清康熙年間《懷柔縣志》記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圣駕臨幸紅螺寺,設御座于山亭,亭下有竹甚茂,上命內侍記其數,凡六百余竿云。”康熙帝見北方有竹實屬難得,于是囑咐寺僧要善加管護,二十畝翠竹映佛堂。

山門前的大片竹林,生長繁茂、四季常青,成為我國北方罕見的景觀。康熙皇帝游覽紅螺寺時僅有613竿,康熙帝對這片翠竹格外喜歡,在竹林西北角觀竹亭中設“御座”賞竹。臨走時,還囑咐僧人和地方官員妥善保護這片翠竹,他將常來觀看,故得名“御竹林”。

 “御竹林”小氣候

本來像紅螺山這類華北冬季嚴寒地帶,是不適宜翠竹生存的。偶爾在京城一些宅院有三竿二竿的小面積種植,就愛如金玉一般無比珍貴。而紅螺寺可謂得天獨厚,竟然有上千株大面積竹林,綠云連天,凌霜傲雪。為什么紅螺寺有此奇跡?

吳景果告訴我們,原因大概在于紅螺寺的“靈谷幽邃”和“藏風聚氣”而來。也就是說,有了紅螺寺群山環抱、鐘靈郁秀的山澗谷地,才能藏聚溫暖的和風,凝聚濃郁的濕氣。這就是紅螺翠竹所以能繁枝茂葉地生長于嚴寒北地的奧妙所在,也是紅螺吐焰小氣候奇觀的有力佐證。

置身于“御竹林”

在竹林旁靜心憩坐,賞一賞那扶疏搖曳的竹林,看一看它們婆娑清癯的倩影,聽一聽那風梳翠葉的清音,在日落余暉的朦朧里,獨享那份靜謐。

漫步到竹林旁小歇。望著那根根婉約自重、輕拂漱玉的綠竹,凝視著眼前那清麗俊秀、素潔典雅的綠竹,那微傾的身軀仍顯出一種得體的謙恭,那斜伸下來的枝葉,似乎在等著與人親近、溝通。

面對那柔弱纖纖的一片翠綠,使人感受到它們天生毫無矯飾的清純與安詳。慢慢地撫平那顆煩躁的心,使人趨于神靜寧和。漸漸地,也像與嫻靜的竹韻融合了,竹入我心,我附竹魂,真有一點化入自然、與天地六合混為一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