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祖師

兩代祖師

紅螺寺為十方常住寺,為我國北方佛教發祥地和佛教叢林,高僧頻出佛法超凡,千余年來在佛教界享有極高地位。中國凈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師和第十三代祖師均與紅螺寺有緣。

際醒祖師

1、際醒祖師(1741—1810)河北豐潤人,俗姓馬,字徹悟、納堂;號際醒,又號夢東,是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際醒祖師精通經史,二十三歲出家,遍習圓覺、法華、楞嚴、金剛諸經。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到紅螺寺創建凈土道場,時稱法門第一人。祖師專以凈土為悅,恒常講演,勸人念佛。四方學者云集,聲名遠揚。朝鮮等東南亞地區的僧人也不遠萬里,前來求經學道,至使紅螺寺聲名遠播,香火日盛。世人稱之為:“海內凈土首推紅螺焉”。際醒亦被奉為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其弟子整理出的《夢東禪師遺集》流傳至今。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十二月十七日,“際醒祖師面西而坐,手結彌陀印,安然圓寂。供奉七日,面目如生,慈和豐滿,白發變黑,光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毗,獲舍利百余粒。弟子尊師遺命請靈骨于普同塔內。”
一九九三年四月,懷柔縣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時,發現了際醒祖師舍利塔。經進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顆舍利和三顆牙齒。從此,紅螺寺珍寶——際醒祖師舍利子重現于世人面前,供人們瞻仰。
舍利——佛教界稱釋迦牟尼的遺體焚化后,結成的晶狀物為“舍利”。后來,人們把得道高僧圓寂后焚化結成的晶狀物,也稱之為“舍利”,舍利,又稱“舍利子。”
舍利分為三類:一、骨舍利,白色;二、發舍利,黑色;三、肉舍利,赤色。
印光祖師

2、印光祖師(1861—1940)俗姓趙,陜西 陽人。法號圣量,別號常慚愧僧。大師“初讀程朱書,受其辟佛之影響,病目幾喪明,得聞佛經,始悟前非。”后于二十一歲時,禮道純和尚出家。勤習功課,功讀發愿文和龍舒凈土文,從中悟出念佛及了生脫死之道,即專修凈土,心不離佛。
光緒二十三年(1887年),印光禪師26歲時聞紅螺寺為專修凈土道場,于是不辭萬里勞苦,從湖北竹溪蓮花寺來紅螺寺參學悟道。他如饑似渴地攻讀醒公傳授的遺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立大志一心念佛,六年后凈業大進。后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再后又至報恩寺,開始對眾開示,并設立凈土道場。為此,世上留下了:“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印光大師被譽為:民國以來第一尊宿,列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