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三友”之——北方竹海

紅螺寺山門前生長繁茂、四季常青的竹林,是遠近聞名的紅螺寺三絕景之一。這片竹林為元代的云山禪師栽植,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悠久歷史。清初成書的《日下舊聞》記載紅螺寺“殿西有竹一畝。”清康熙六十年版《懷柔縣志》記載:“康熙三十二年,圣駕臨幸。設御座于山亭,亭下有竹甚茂,上命內侍記其數,凡六百余竿云。”故得名“御竹林”。清懷柔知縣吳景果對竹林愛護有加,把紅螺寺竹子引植到縣衙內,取名“螺竹軒”,并為紅螺寺御竹林寫《竹下作》詩一首。而今,當初的幾百竿翠竹生息繁衍新竹現已逾百萬株,成為景區的第一大雅景。

? ? ? ? 春末,大批的幼筍紛紛涌出,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竹子會快速的生長,僅僅兩三個月內便可以完全發育成熟。細雨過后,竹林愈發靈動柔美,伴隨著陣陣竹香和裊裊的青煙,讓人仿佛身置江南煙雨中。
? ? ? ? 盛夏的驕陽里,竹葉伸展,形成郁郁蔥蔥的林蔭大傘,林中溪流涌動,寧靜悠遠,穿行其間,綠色濃深,清碧幽雅,涼意襲人;微風輕拂,竹枝相擁婆娑,折光碎綠,蔥籠蓊郁;陣風吹過時,百萬竹篁隨風搖曳,有如海潮伏涌,柔蕩不息。
? ? ? ?隆冬,萬桿翠竹更顯油綠深邃,大雪過后,翠竹傲雪凌霜,不畏風雪嚴寒。白綠相襯,有如璧玉包翠,意境高潔。
? ? ? ? 竹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因其清雅扶疏,勁拔有節,嚴寒不凋,成為“歲寒三友”之一,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是園林中的雅品。同時它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寺院中栽植竹林,另有神圣的信仰意義。
? ? ? ?在古印度,竹林精舍是佛教創立的第一所佛寺,釋迦牟尼曾多次在竹林講經傳教,后世佛徒尊竹林為圣地。寺院內多喜栽竹,以“竹林寺”命名的佛寺舉不勝舉。
????竹子翠雅婆娑,勁拔有節,外堅中空,這些特征都蘊涵了佛教的“四大皆空”、講求戒律的基本佛法及禪理。
???“北地嚴寒不宜竹”,是佛家的教化亦或是受這里獨特溫潤的自然環境的迷惑,這些南來翠竹異地而生,雖幾經嚴寒考驗卻仍繁衍至今。經過景區30年對竹林的精心培育發展,如今已有百萬桿翠竹,形成了一片綿延5公里的北方竹海。搖曳的竹葉、婆娑的竹影,描繪出一幅清幽的畫卷,為古寺增添不盡的意境和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