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螺松影

人們常說,泉盛潭柘,松名戒臺。雖然戒臺寺的古松名聞遐邇,但紅螺寺殿前宇后的蒼蒼松影,更是青黛氤氳、碧色茫茫,讓人看后心懷感慨,銘心不忘。
我宥于工作,多次邁進紅螺山門。每每見到那紅墻作圍、殿舍儼然的寺院,以及那凝重端肅,飄逸默然的佛像,雖然心底油然而生敬穆之感,可更使我常悟那人生澹宕禪意、悠然懷遠、且欽服至深的,卻是那偉巖勁節、儀態萬千的株株古松。
不要說寺內高大挺拔、氣勢磅礴的擎天松,也不要說那宛若蒼龍、枝葉婆娑的藤繞松,單就寺外滿坡滿崗的幢幢松影,就實實令人心波激蕩、漢為觀止。
紅螺寺前山后崗的松樹,株株之間雖無定數,卻葉密如織、遮天蔽日。記得有一次登山,行至松林,忽感頂上枝梢猛然擺動,仰首一看,株株松干搖晃不已,漾起一陣陣如濤似潮的轟響。其時,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接著,大雨傾盆而下。我們來不及下山,只得在樹下暫避。此時,風聲、雷聲、雨聲、濤聲渾然交響,震耳欲聾。雨來得急,收得也快。一會兒,斜陽復現,彩虹飛架。我們抖抖身上衣服,雖歷瓢潑大雨,可只濕片片點點,我們相視而喜,都得幸于這茂密松針的呵護。
雨過天晴,居高而望,眼中的樹、草、路、殿,被剛才的大雨沖洗得干凈如新。紅螺寺周圍,真正變成了一處“蓮界凈土”。再看身邊的松樹,不但多且輕奇。一樹一姿,掩映其間。在我們面前,就有一棵偃臥盤曲的小老松。看去,這松硬是撐開石縫掙扎而出的,雖歷經艱礙,卻斜逸旁生,郁郁蔥蔥,活得蓬勃瀟灑。不遠處那棵攜崖挺立的孤松,雖身臨谷澗,卻傲然無懼,恣意向天。還有谷底那挺拔高聳的老松,化孤獨為生長之勁力,在亂石荒棘里,苦苦磨練著自己堅硬如鐵的性格……
古往今來,詠贊紅螺寺松樹的詩文不少。清代劉震就有“撲而飛蒼翠,馬行嘶向風”的詩句。當代作家老舍的夫人胡潔青,也有“老松紅蘿墜萬花”的詩句。如今,在紅螺寺蒼松下盤恒體味,冥思玄想,雖然那“遙看枳翠影,已覺聞濤聲”的蒼茫景象長留心底,但猶生頗多聯想,發我深思的,卻是紅螺松樹的倔強而生的頑強本性。
我曾想,人活在世,也應像紅螺奇松那樣,無論身置何處,都該隨遇而安,摒棄怨尤,沖破阻力,拼搏向上。
眼望著紅螺寺聳立的松影,撫摸著那粗壯的松干,我不由得張開雙臂擁抱起來。
我愿與紅螺松影融合為一……
作者:宋慶豐
來自:《紅螺文藝》